2024新版

当前位置: 首页  2024新版

冯斌老师主持的“疫情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保障机制研究”成果公报(第二次)

2020年10月28日 浏览量: 460 来源: 科研处 作者: 发布: 科研处

成果公报

1题目

疫情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保障机制研究

2内容摘要

目前,我国学历教育在校生已达2.76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严重的传染病,学校作为相对封闭、人口密度大的场所,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19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教育现代化核心问题,把推进中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战略之一。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效果是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

随着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提高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支持的能力尤为重要。本项目从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入手,分析了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难点,并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在线平台层面以及学校层面出发,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四位一体”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保障机制。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重建”与“重用”三重融合,教学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三重创新的高校在线教学体系保障机制新生态。

3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教育治理能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学保障体系;

4引言

泰山学院冯斌主持的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疫情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保障机制研究”。

课题编号:2020YZB017

参与人:贝依林、禹朴勇、冯玲、段西强、田雪、张雷。

5成果内容

5.1问题缘起

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作为公共危机的一种,它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和广泛的影响,损害的客体包括公共财产、公共安全、公共秩序和公共福祉。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爆发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且难以控制,目前,它仍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反应迅速,处置果断,坚决打赢了防疫防控斗争。目前,中国的防疫形势趋于稳定,已转向常态化防控。

20209月份,国内高校正常开学,涉及上亿人的人员流动。再加上秋冬已至,在国外输入性感染无法杜绝的情况下,为防止疫情二度爆发,避免病毒在校园内扩散和蔓延,建立健全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通过疫情期间大规模普及的线上教学,重新认识教育技术的力量和价值,促进“应急式”的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化”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同时,在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时,如何做好在校大学生日常管理及心理疏导,如何在相对封闭环境下安排学科竞赛、实习实训及就业促进等日常工作,是摆在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也全方位考验我国高等教育治理能力。

5.2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课题重点研究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应急保障难点,从在线教学及学生管理角度探讨高校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保障机制。

从教学层面,建立“四位一体”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保障机制,强调学校、在线平台、学生、教师四方面的联动协同,从顶层设计上打通管理壁垒,同时推动评价机制改革,全方位保障特殊时期的教学质量,并以此促进新时期教学体系的改革。

从学生管理层面,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创新就业活动,建立一整套信息发布和舆情引导体制,牢牢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加强对学生科学认识疫情和管理措施的宣传,构建同舟共济的氛围。

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通过查阅期刊杂志、硕博论文、著作、政策文件等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处置机制、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机制、危机管理以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内容,同时也了解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这些都将为本课题的完成奠定重要基础。

2)综合分析法

本课题通过论述目前我国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特点、类型、原因通过案例分析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发现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在分析过程中力图做到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统一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3)案例分析法

MOOC为在线开放课程的典型代表,在国内相关在线平台机构对学习者和教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在线课程的应用实效进行调查研究。

5.3研究结论

通过近年高校发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案例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的应对现状分析,虽然近年来我国高校在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在教学手段多样化、信息化方面完成了质的飞跃,但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和教学保障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保障制度不健全,组织架构不完善

绝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公共卫生应急支持部门。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爆发中,许多高校在爆发后临时制定了政策,发布了相关计划,并建立了临时的防疫指挥部。但由于高校不同部门的负责人不同,在应对疫情爆发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协调教学,安全,后勤等相关部门的联合管理。而且,这种临时组织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有限,行政色彩浓厚,没有考虑师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与舆情引导,不利于高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统一指挥与协调运作。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达标

某种教育理论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甚至是反复的实践检验,才能形成普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即预设观念往往会阻碍行动,而正确观念来自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从教育理论的发展来看,教育理论和原则一直与教育技术的应用联系在一起。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尽管互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知识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但它也在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而新形成的教育理论或原则反过来促进和指导人们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还相对滞后,一些陈旧观念和惯性思维仍阻挠现代教育技术(尤其网络)的大规模实践,也制约了现代教育能力的发展。

3)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备

有效的在线教学不是将教室教学直接移植到网络上进行就可以成功的,学校及教师必须了解在线教学的理论原则,并用心设计各项在线教学的活动,才能实现在线教学的潜能与效益。“在线教学新的教学策略需要匹配新的评价体系”。因此传统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面临相应的挑战。

目前,高校有一套课程和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行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材等方面。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线下课堂制定的,难以对网络教学进行评价。首先是评价指标忽视了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创造性,普遍缺乏对网络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的评价标准,没有对师生起到指导作用。第二,评价指标忽视了课前和课后的评价。传统的课堂评价仅仅是课堂上的评价,没有涵盖教师课前准备和课后与学生讨论的内容。而在线教学恰恰需要花费更多工作量来准备课堂之外的内容。第三,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现行的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强调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较少涉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网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当下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评价缺失。

5.4政策建议

1. 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高校疫情一旦爆发,就要做好相关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这对于维护校园稳定、疏导学生的恐慌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监测结果、预警信息、应对情况及监督检查情况应重点予以公开”。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相关信息的发布,并保证在校学生的知情权。高校宣传部要传播权威信息,密切关注互联网上的不实信息和虚假舆论,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牢固占领网络阵地。

同时,针对特殊时期的一些特殊管理措施,学生管理部门要结合学生逆反心理,加强对学生科学认识疫情的宣传,避免学生因缺乏对疫情正确的认知而引起不安和恐慌,避免工作行政化色彩过浓,在重视效率保安全的同时,也要以人为本,增加沟通与交流,建立互信机制,构建师生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信心。

2. 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引导教育理念和技术改革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一直是主流思维。但伴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提出,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方式和学习体验。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出现了多元化、便利化、碎片化等特点,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何保障?基于线上教学的师生之间又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显然,这些都是新问题,新挑战,也是旧有体系无法回答的问题。

目前很多教师还没有做好适应全新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心理准备,思想陈旧者不在少数,因此,学校应提供条件并引导教师熟悉线上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技术手段,掌握各种教学软件与工具,帮助教师从线下走到线上,或者走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道路上来,从传统知识传授者,变成引导学生学习的幕后策划者。

因此,教师要全面革新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网络化、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运用水平、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线上线下教学环节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中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3.推动线上教育平台与高校深度融合

从目前收集到的数据看,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线上教学主要依赖市场化运作的在线教育公司。因此,从长远来看,推进线上教学,不仅需要政府引导和监管,更需要引入市场化手段,通过与高校的深度融合,完善一体化协作机制。

1)加大软硬件投入力度

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育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从硬件普及与装设,逐渐走向了真正使用阶段。以各大在线教育企业提供的网络教学一揽子解决方案来看,其不仅仅提供在线视频课或是直播,而且增加了很多互动的体验。但由于此次疫情爆发凶猛而突然,各大在线教育平台并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承受千万级用户的访问量,无论是硬件设备承载能力还是网络带宽都没有达到负荷标准,所以开学伊始,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在运行过程中都出现了经常性崩溃的事件,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社会影响,甚至教育主管部门都不得不专门出面解释,并强调不推荐使用直播功能。

所以,要发挥网络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优势,平台软硬件物质基础是前提。未来各类在线教育平台企业必须加大硬件投入,优化软件设计,彻底解决网络瓶颈问题。

2)创造和输出更多高适配度和自由度的优质内容

疫情爆发后,教育部组织了22个在线课程平台制定了多样化在线教学解决方案,免费开放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40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在内的在线课程2.4万余门,覆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专科高职18个专业大类,供高校选择使用。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教师来不及建设在线课程资源,被迫通过选择平台已有课程资源进行在线授课,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迅捷,能够保证基本质量;缺点在于可选余地小,适配性差,有一些最前沿的课程资源匮乏,也没有做到面向不同分级和对象的细粒度管理。

未来,在线教育企业更应注重服务和内容质量,加强教学教研能力,不断创造和输出符合网络教学特点的优质内容资源。同时,通过增强技术和服务能力,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体验。对于在线课程开发者而言,要从不同课程类型和内容特点决定教学形式和效果,通过更新技术、拓展内容等多方面加强互动,加大线上线下结合,创造并输出更多高适配度和自由度的优质内容。

3)完善与高校的协作一体化机制

在线教育平台要构建在线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政产学研一体化生态环境。政府部门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或资金技术支持。企业、教育机构应从教育的逻辑开发软件、系统、平台、工具和课程。这需要校企双方密切配合,在线平台必须从服务院校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模式探索与本校教师共建优质在线课程的路径,既可以加入到平台既有优质慕课资源体系中,也可以协助教师开发与本校学生高适配度和个性化的在线课程。

所以,在线平台必须完善与高校的协作一体化机制,双方优势互补,线上线下结合,打造一系列金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4. 加强高校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1)加强本校在线教学顶层设计与引导

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高校快速发展,方兴未艾,此次疫情突发又推波助澜,客观上加速了在线课程的普及与建设。但是由于教育条件、教育管理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的初级阶段仍未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在线课程促进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触发应用实践,以“立足自主建设、注重应用驱动、加强规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建以致用”建设理念应该成为国内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全面建设应用与管理阶段的核心理念。

学校要通过重构教学流程、重组教学资源等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同时,加强对在线教育机构的监管和对授课教师资质的评估。

同时,高校教学信息化环境(包括软环境与硬环境)是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出发,学校应结合学校的办学需要、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规划,加快信息化硬环境建设,如建设多媒体教室、沉浸式教室、智慧教室,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同时,也要营造信息化软环境,如开展各类信息化教学比赛,如:信息化教学名师评选、信息化教学先进班级评优等。这样,教师在教学信息化环境的影响下,会逐渐增加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

另外,一方面要“送出去”,支持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和网络化教学改革的前沿会议与培训,另一方面也要坚持“引进来”,邀请业内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的专家来校讲座。

2)建设与完善本校线上课程资源

高校除了引入优质的信息化、数学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服务平台,支持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外,也必须结合本校特点、课程和学科特点,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校级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日常教学,这也会反过来促进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以此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存量,提升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促进“互联网+”时代的在线课程建设逐步向公共服务范式转型。

3)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评价机制

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教学改革长期化,疫情条件下的应急反应要变成改革的发动机,各个高校应该把在线教学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而不再仅仅只是针对在线金课、精品课等少数课程。依据不同的在线教学类型,高校教学工作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应共同参与制定适应新形势下在线教学基本标准,兼顾科学合理及公平公正。在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进度把控、线上线下时间分配、课程评价、甚至津贴分配等方面,要形成规范、严谨的制度,设立入门底线,严把质量关。

对于准予开课的线上或者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指导性”评价标准,并根据各自线上线下教学记录形成课程评价报告,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教学改革。

在混合式教学中,充分利用线上平台,可以把教学活动以数字化形式留存,通过积累最终形成海量、持续递增和多样化的大数据,这就要求校企双方打破壁垒,建立起数据共享互通的大数据支撑平台。

通过该平台,高校教学管理者可以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有针对性的对线上教学活动,如上线记录、平台访问、开课情况、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情况、学生学习详情、师生互动、考试测评等数据进行挖掘利用,通过可视化界面形成报告。这样,教学管理者不但可以及时向学院和教师反馈教学质量相关问题,还可以根据数据分析,迭代升级本校质量保障的各个环节,如评价标准制定、教学监控机制、督导评估工作、人才培养结果反馈、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