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资源环境实验室
一、平台基本情况 | ||||||
平台名称 | 旅游与资源环境实验室 | 成立时间 | 2011年6月 | |||
所在部门 | 旅游学院 | 平台地点 | 旅游学院实验楼5楼 | |||
服务领域 | 旅游与资源环境 | 学科方向 | 旅游环境类 | |||
二、平台负责人及团队成员 | ||||||
姓名 | 彭淑贞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4年05月 | |
职称 | 教授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学位 | 博士 | |
专业 | 地理学 | 联系电话 | 0538-6715519 | |||
平台人员组成 | 周郢、孟华、史卫东、吕臣、谢仲文、刘肖梅、马明、张伟、丁敏、陈方英、魏云刚、李秀、杨炯、赵秋月、徐莉、单美、李海燕、刘艺等24人 | |||||
联系人姓名电话 | 史卫东 13505384406 | |||||
三、平台建设情况 | ||||||
1.平台优势 (1)发展历程 本平台成立于1988年,1996年被山东省旅游局认定为“旅游行业岗位定点培训单位”,2010年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专项资金项目200万元资助,实验室建设逐步完善。2011年获批山东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实验室,下设旅游环境、旅游资源、旅游信息、旅游企业四个方向,支撑旅游管理、地理科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同时面向全校开放,并服务于教师承担的各类纵向和横向课题;2014年获得山东省教育厅、财政厅“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300万元资助,实验中心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提升。2017年学校投入1200余万元,创建“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泰山虚拟仿真实验室”,2021年设立文旅大数据研究中心。 (2)整体概况 本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及附属用房3524m2,拥有AR交互实验室、Zspace实验室、VR综合实验室等多个虚拟仿真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2855.77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38台套。现有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1个,支撑47门课程,其中自主研发项目12个,以泰山为主题的有“世界遗产泰山古文化轴时空之旅”和“地学形成机制探索”虚拟仿真实验、泰山生态环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文旅大数据教学实训平台,半实物虚拟仿真项目2个。 实验室团队成员 | ||||||
2.服务地方能力 2011年6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和财政厅联合下文,公布了经评审批准的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的通知,我院申报的旅游与资源环境实验室被确定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山东省“十二五”期间唯一获批的旅游环境类实验室。 10余年来,旅游与资源环境实验室以旅游学为主攻方向,以地理学等研究方法为支撑,持续深耕以下三个研究方向,目前已建成特色鲜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较强、省内领先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 方向1:环境演变与旅游文化 项目组成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相关成果发表在《Quaternary Research》《Catena》《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核心期刊近50余篇,EI、SCI和CSSCI检索论文30余篇。本研究方向聚焦环境演变研究、海岱文化时间发展脉络研究、文化创意与传统旅游地提升研究3个领域。 实验设备展示 方向2:旅游信息与智慧旅游 目前,本研究方向已承担或完成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省级项目20余项,在Tourism Management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Education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山东省旅游产业创新奖、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市厅级奖励15项。本研究方向将在海量旅游者的个性化旅游需求、提高涉旅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旅游效益两个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各环节的应用服务创新,在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无线旅游信息服务、景区客流统计与预警、旅游企业诚信监管、导游管理、移动智能客户端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 实验室环境展示 方向3:旅游资源开发 目前,本研究方向已承担或完成国家旅游局、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高校人文社科等市厅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发表论著50篇,其中被SCI、EI、CSSCI、核心收录20余篇,获得山东省旅游产业创新奖、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市奖18项。完成了莱芜、宁津、临邑、宁阳、泰山碧霞湖等横向项目30余项;常年为地方政府、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提供政策与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累计获得纵、横向经费1500余万元。本研究方向将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规划两个方面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 ||||||